王羲之《得示帖》
《得示帖》不知是王羲之給哪位朋友的回信:“得示,知足下猶未佳,耿耿。吾亦劣劣。明日出乃行,不欲觸霧故也。遲散。王羲之首。”大意是:收到來信,知道您病還未愈,心里很掛念。我身體也不好,明天如果有太陽,我才能出門,因為不想遇上霧氣。“遲散”之意不明,不知是否與當時貴族服丹藥、散體熱有關。“頓首”則是習用的敬語。
看《得示帖》讓人自然想到行云流水這幾個字,行云與流水都是變幻多姿的美好意象,兩者交相輝映,更彰其美。人們在欣賞文章、舞蹈、繪畫等很多東西時,都喜歡用行云流水形容其中連貫的氣息,看書法作品時尤其如此。像《得示帖》這樣的佳作,更是能給人淙淙流水奇石間的直觀感受。當我們按照書寫順序一路讀下來,可以想象書家的那管毛筆上下回轉地自如游走,忽行忽留,時放時收,滋潤的墨氣隨之蜿蜓蔓延,劃破素潔的平面;點線自右至左強弱相參,隨勢賦形,連綿不斷;真似山間流泉,于奇峰怪石間,奔瀉而下。這幅字可算作行草,王羲之生活的東晉時期還沒有形成連綿不斷的狂草,王獻之《中秋帖》雖是一筆草,但后人也因此質疑,認為是宋代米芾的仿作。王羲之的尺版有行書、有草書、也有《得示帖》這種行草夾雜的寫法,后者更接近日常書寫狀態(tài)。有些字詞很常用,幾個字往往連寫,自然就成了一個組合。
比如“羲之頓首”、“知足下",王羲之在信中經常表示自己身體欠佳,所以“吾亦劣劣”寫得也很順手。這樣就形成了很自然的斷續(xù)關系,連綿之處,富于動感。單字獨立,則顯出動中之靜。上下字距較疏朗,幾字相連也不顯緊迫,行距不大,左右能照應揖讓。篇中所有的字都團結在以“霧”為核心的幾個較大的字周圍,融為一體。有的理論家說書法是空間的藝術,又像音樂一樣是時間的藝術。書者由前往后寫,欣賞者按書寫順序去讀文賞字。作品的氣息是這樣由前往后讀出來的,而一幅作品通過全篇傳達出來的氣象,就不能只一行一行地去“讀”,還得像畫那樣“看”,欣賞《得示帖》時,我們的目光也會從“明”、“觸霧”幾個字為中心向周用掃視。
《得示帖》是一個具有豐富情態(tài)又不失硬朗氣質的書作,雄秀兼?zhèn)?,很能代表王羲之書風乃至晉人風韻,遠比《蘭亭序》有代表性。東晉王謝大族的許多子弟推索王截之的字,紛紛改變原先那種飛揚縱肆的筆勢,學習他似斜還正、似斷還連、矯健飛動而又中正安舒的字體,成為一時風氣,延綿至今。由《得示帖》我們可以得到書寫行草書的一些啟發(fā)。
(一)章法上要重視斷與連的搭配,幾個字可渾然組成一體,單個字字形大小多依筆畫繁簡而定,形成長長短短不同單元。行與行之間要斷續(xù)相錯,避免單調。作品中間如有幾個大字,會增加向心力,有利于整體感。
(二)行草書圓轉的地方多,轉折最忌扁薄浮滑,如《藝舟雙揖》所說:“若信筆為之,則轉卸皆成扁鋒,故須暗中取勢,換轉筆心也。”轉折時筆鋒方向應調整,轉和折要結合起來,圓中有方。此帖筆畫轉折處飽滿勁挺,很值得學習。
(三)起筆、收筆不可草率,須交代清楚,草中要兼用楷法。好的點畫是既沉實,又活躍。轉折不滑、起收有致,筆畫才能沉實;活躍具體表現(xiàn)在行筆的波折和提按中,這是書寫的最基本節(jié)奏。對于基本節(jié)奏非常熟悉,才能自如地控制全篇的節(jié)奏。否則,可能會越寫越急躁,以至潰不成篇。
《得示帖》書風遒麗,有張馳有緩疾,運筆之妙,自出胸臆。數(shù)字草書,流暢縱逸,極致發(fā)揮出了字勢的結構美。尤其我們將單字放大后,你似乎能聽見書圣筆尖在紙上的沙沙作響,以及那跟隨墨跡起伏的心緒。所以,如果不放大,你不知王羲之寫的到底有多好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