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理比臨帖更重要
時間:2024-11-11 10:08:14
先說明,本文不是說書法中的臨摹不重要,只是在深入傳統臨摹之前,明白書法學習尤其是臨摹的核心原理,更加重要。
無論是巨擘大家,還是剛剛要入門的書法愛好者,書法的學習都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,在這個過程,很多人沒有成就是因為對于關鍵的問題沒有理清楚,所以對于書法的學習我們還是要注意一下幾點:
雖然書法講究悟性、天賦,這些先天的東西其實個人都差不了多少,最終還是落實到比耐心,比時間的投入上。耐心就是要做好長時間默默無聞的準備,深刻領會書法的精神,要對書法有感覺,或者說要“來電”。這個需要很多時間的投入,去不斷的領會的。
學書法要深入傳統,只有深入傳統,真正領會了傳統的精神,才會深切愛上書法。傳統對于當代來說,不是枯涸的,它的資源仍然新鮮、活潑。對于傳統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,可以開出不同的書法走向。
書法的正脈乃是魏晉以來到明清書法名家構成的巨大的譜系,就是帖學系統,包括帖學的筆法以及帖學所崇尚的審美價值,即格調和品質。但是帖學在宋以后為什么衰弱了呢?具體原因有很多。
其一:范本的差異性太大。刻帖的流行一方面擴大書法群體,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諸多誤會和混亂??烫牟粩喾?,離原本會越來越遠,后人學刻帖,難免有霧里看花的遺憾。這個是資料的限制,而我們現在的信息時代,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資料匱乏的尷尬局面,這個可以說是我們學書法的有利條件。
其二:宋以后楷書的意識太強,可以說深刻影響了行草書的創作和審美。從唐代開始,中國的文字就在走規范化道路,這個大概和印刷術有關系。唐之前,文本的流傳都是靠手工抄寫來完成,對于每個閱讀者來說,每一個文字都是新鮮的、不同的。但是在唐以后,印刷術的流行,帶來了美術字在印刷行業的大量運用。
美術字就是規范字,如宋體,雖然刻工的不同會讓規范字有所差異,但是總體來說,規范字確立了一個標準的書體形式。對于閱讀者來說,天天接觸的就是這些一模一樣的標準形式,這種規范字的閱讀,深刻影響了書法家對于書法創作的理解。這些規范的字體會逐漸在閱讀者的心里造成一種心理定勢——字的某種寫法就是完美的,字的筆畫安排符合某種規范就是完美的,等等等等。而這些心理定勢在魏晉人那里根本沒有。
魏晉時代的書法遠紹漢代。漢代到魏晉這幾百年中,成熟的書體不是楷書,而是草書。也就是說,魏晉人學書法,面對的是一個成熟的草書系統,而不是如宋以后,面對的是一個成熟的唐楷系統。這樣差距就出來了。草書對于楷書來說,更加自由開放,從草書化到行書,行書必定具有草書的品格。
所謂古法,就是一套從草書中化出來的筆法系統。而宋以后,學書先學楷書的做法成了書法的常識,也可以說是偏見。我們一開始就被灌輸規范化的審美。這種審美的最終結果就是館閣體的出現。明清的帖學籠罩在館閣體的陰影之下,奄奄一息。帖學的最后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。
但是,我們看到董的書法結構平正(正是楷書影響的結果),筆法單調。唯一出色的就是墨法和格調。而到了清代,更沒有帖學大家。對于我們來說,困難也許更大。我們面對的是極其規范的閱讀文字,同時離魏晉時代有千年的距離。這些都給我們領會古法造成了困難。
那么如何領會古法呢?最重要的是資料一定要豐富。這個可以說是我們的優勢。比如說,學習唐楷,必須廢除清代對唐楷的歪曲。我們可以參看日本流傳下來的諸多書法作品。比如說日本空海和尚的作品中更多的保留了顏真卿的筆法;在嵯峨天皇的書跡中,我們看到了經典的歐陽詢筆法,比歐書《千字文》要活潑的多、精彩的多。這些書跡對于我們理解唐人的筆法有著重要的意義。
充分理解了上面這些原理,對于書法臨帖,才能取得真正實效性的進步,甚至事半功倍。反之,且不說會誤入歧途,至少會走些彎路、錯路,還得回頭重新調整。
花卉網
幣安app官網下載
欧美精品1区2区